Tuesday, March 2, 2010

錢聰明賺‧錢才上道


前幾代家庭只須靠單一收入也能過活,如今幾乎每個家庭都得仰賴雙薪,未來更需要有來自不同收入的財源組合。所以,“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賺最多的錢?”相信這是每個人心中盤旋著的疑問,也是希望可以獲得解答的問題。

本期《財富焦點》迎來全美最有影響力的投資顧問之一羅伯艾倫(Robert G.Allen)來個“大師開講”,讓這名暢銷書作家為經濟拮據的現代人解讀“快速致富法”究竟如何達成。

創業 最快致富方法?

大部份人可能覺得人生就是上學、上班工作,之後為了每月的生活開支掙扎在生存線上,直到老年退休享福……可是在現今社會中,或許在每日麻木的生活中不只一次問自己:”我退休後真的能夠安心享福嗎?”很可惜答案往往令人感到沮喪。

同樣的生活再重複十年、20年,似乎都不是我們所追求的,“還有好多夢想要去實現”,然而每天卻陷在無止盡的賬單輪迴,不斷地只做一件事:打工到老!

羅伯指出,曾和一位大馬男子交談,那男子月入2000多令吉,所以老婆被迫出來社會工作,兩人的薪水加起來只有3000多,剛剛可以維持一個家庭的開銷。

“兩人為了生活苦苦拼搏,這個故事告訴我們,一份工作的薪水並不足夠,我們還需要尋找更多賺取收益渠道。”

藝術型(artist)vs工程型(engineering)

人一般上僅分為兩種,不是藝術型(artist)就是工程型(engineering),前者講求比較大的“方向圖”,後者則以細節為主,然而大家都面臨不同的財務挑戰,從零開始,努力朝成功方向邁進。”

他表示,多方收益已成為一種社會趨勢,以克服薪資不夠花的問題,而為了賺更多的錢,創業無疑成為很多人的事業選擇,希望可以擺脫打工的命運,讓自己成為真正的老闆。

亞洲洋溢企業家熱潮

雖然全球的打工族比創業人士多,不過羅伯欣然看到亞洲已洋溢著一股企業家熱潮,亞洲有望成為未來世界企業家的據點。

“像在中國的北京及上海,很多對創業抱持無限的熱忱,而亞洲人的優點是他們擁有強烈的抱負、勤奮及對每一樣工作都展現積極態度。”

針對有人指大馬不如歐美國家般提供龐大的創業機會,他認為,其實機會是相對平等的,創業者只須憑著本身擁有的知識及才能,盡情地發揮出來,並以最基本的工作技巧作為出發點,然後才慢慢延伸至生活中。

他舉例,像巴基斯坦這第3世界國家同樣擁有創業的機會,他們可以從生活中最基本的技巧著手,如以做糕餅為生,不一定是要擁有特別的專才或專業。

如何選擇創業形式?

隨資訊科技迅速發展,網絡可提供繁多的創業機會,每天更有數以千萬人加入網絡世界,遍佈的商機不計其數,如網上行銷業務。

羅伯指出,在計劃創業前,最重要是做足功課,掌握目前的最新趨勢,才能取得成功,而可以最快賺取收益的方法就是透過產品行銷業務,包括行銷本身創造的產品,或是協助其他人行銷產品。

“當然,這裡所指的產品也可以是無形的知識,譬如一位攝影師,他擁有卓越的攝影技術,市場上很多人都對他的攝影技術表達興趣,甚至要向他學習攝影技巧,這樣他就能夠透過本身的知識賺取更多收益。”

至於要如何能夠廣泛受到認識,他說:“這就全靠他如何去推廣自己,需要在行銷方面下一番功夫。”

羅伯表示,開啟新業務最重要是要秉持熱誠精神,且所經營的業務必須可以為市場“解決”問題。普遍上創造新業務並不如想像中那麼艱辛,因為熱誠將能夠化解任何難題。

創業須有超凡技術或技巧

談到所謂的“解決”問題,他解釋:“若要創業,你必須擁有超凡的技術或技巧,能夠為市場上面對的某些難題帶來解決方案,若你擁有這個能力,你的價值就提昇了。”

作為一位產品行銷者,必須祭出強勁的行銷攻勢,才能達到行銷上的“沸點”。羅伯解釋,市面上有很多產品,包括有某些人已創造及經過實驗的,也有另外一種是創造本身的產品。

“不過,創造新產品並不簡單,無論是針對目標市場、行政管理都是由一個人來包辦。”

因此,他強調,開啟行銷業務不代表一定要開設工廠或聘請很多員工,反而協助其他人行銷他們的產品會顯得比較簡易。

羅伯指出,在開創某項業務前,必須先認清幾項重點,包括資金、市場趨勢、員工、持久性、產品的特點及抗跌性。

“以資金來說,若那是你非常急用的錢,請不要動這筆錢,當然也要考慮業務的持久性。譬如說,若你打算開比薩店,是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吃比薩?你能夠確保以後都鎖定經營這項業務嗎?還有就是能否確保在你決定不做後,還是同樣可以賺取收入?”

“同時,你要確定所行銷的產品是符合大眾需求、與眾不同的,並能在經濟衰退期都屹立不倒,否則就死定了!”

應對創業挑戰
改變思維模式

有人說,思維模式是主宰一個人是否能夠昂腳闊步前進的催化劑。那到底要如何才能擁有正確的思維模式呢?

羅伯指出,事實上,它是可以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,甚至足以讓一個人取得超過10倍的改變,相信只要改變思維,總有一天會“贏”得成功的。

他說,正確的思維是當有人告訴你一些事情時,你有興趣知道更多,但很多人卻抱持抗拒及懷疑心態,對任何事情或建議都給予“打壓”或拒絕接納。

“為了有效克服這個問題,不妨設想你以後想過著怎樣的生活方式,及你所要的事物究竟是甚麼,透過美好的畫面來強化你的意念,並嘗試去實踐。”

他指出,以媒體工作者來說,他們也是熱愛及對這份工作感到舒適,才會堅持走下去。

努力戰勝心魔

羅伯表示,其次則是努力“戰勝”你內心的“心魔”,將這把作出“反抗”的聲音連根拔起,堅持自己的理想及目標。

“人的內心往往有一股莫名的‘反對’聲音,當我們要轉換跑道向目標前進時,它就會不經意地湧現,形成一道強烈的障礙,最終導致我們又止步了,並將我們從正確的管道中抽離。”

他提到,很多人不敢踏出第一步,總是想出種種理由說服自己,如沒時間、沒錢及沒有卓越的才華,可是他們真正害怕的是失敗、尷尬或週遭的反對聲音。

“只要想像沒有恐懼感的生活,就能戰勝一切。”

同時,羅伯強調,與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,可以互相扶持,在這個組合里的人未必要是合作夥伴,只要彼此設定同樣的目標,就可共同努力取得最大的成就。

他說,在創業的過程中,很多人都會向我們“潑冷水”,質疑我們要放棄穩定的工作及花紅,毅然跑去創業。

問及如何解決這問題,他表示:“這仰賴我們本身的意願,及定奪週遭這些親朋戚友所給予的意見正確與否。”

然而,面臨身邊朋友的“不贊同”聲浪,羅伯說:“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意見,不過我們也須向著目標前進,雖然有時結果是令人失望的,又或者說我們真的做錯了,就當作從錯誤中學習。”

他補充,面對創業道路上的挫折,失落感是難免的,不過在跌倒後,一定要懂得怎麼爬起,然後問問自己,你想以後的生活要怎麼過。

“我本身也曾遭遇失敗,當一個人掉入谷底後,有甚麼是需要感到尷尬或恥辱的呢?一切還是重新開始。”

寄出30封求職信
沒有一家錄取

這位能夠在財富課題上娓娓道來的“大師”曾撰寫過《Nothing Down》、《Creating Wealth》、《The Road to Wealth》、《Multiple Streams of Income》及《OneMinute Millionaire》等暢銷鉅作。時至今日,世界上已有數千位明智的億萬富翁,都將他們的成就歸功於從羅伯的書籍中獲得靈感與見解,他真可說是一位傳奇性的致富導師。

當羅伯在房地產事業中成功地以小額投資創造出極大的財富之後,他決定要將所使用的系統與世人分享。所以,他的成就不僅僅是成為暢銷書作家,他最大的成就是在於幫助別人成為億萬富翁!

不過,這位享譽國際的理財專家也有其令人“心酸”的求職過程。他感慨地透露,1974年那年,當他自學院畢業後,曾寄出30封求職信,包括各大公司,不過都沒有被錄用,當時他感到非常失落。

然而,羅伯並未因此而氣餒或放棄,反之,他撰寫屬於本身的首部著作,交給了出版社,正式開啟創作之路,並且當上了作家。

他說:“我非常喜歡挑戰,因為它有激發作用。”

羅伯談到,其祖父也是名企業家,不過父親卻沒有當成企業家,反而成了會計師,所以也算是承受家族壓力,持續這股“企業家”精神。

羅伯提到,每當他解釋創造一番事業有多簡單時,有些人覺得他是個瘋子一樣。

羅伯曾問:“你有沒有多樣化的收入來源?”

他們說:“沒有。”

羅伯問:“你每個小時所付出的努力能不能獲得多次的回酬?”

他們說:“不能。”

羅伯問:“你的收入來源是不是不論你在不在,都會24小時不停產生收入?”

他們說:“不是。”

羅伯認為,為了一點小錢,在各種痛恨的工作上,努力工作50年,然後貧窮地死去,是非常不值得的。而聰明的方式是工作一段時間,然後擁有多樣化的重復性收入來源並可退休享受人生。

星洲日報/投資致富‧財富焦點‧2010.03.01

Wednesday, February 3, 2010

計劃生2小孩‧財務如何規劃

2010-02-02 11:55

簡稱HW的讀者來信提出財務規劃的問題,他們兩人的年齡分別是丈夫32歲、妻子31歲,計劃在接下來3年內,生養2名小孩。

下為為他們的財務資料:

他們在信中提出以下問題:

1.計劃在接下來3年內生養2名小孩,如何維持現有的生活,以及應付孩子的開銷?

2.可以採取任何投資策略,以便在55歲(丈夫)及40歲(妻子)退休,並達到財務自由?

3.假如在本地大學深造,如何規劃孩子的教育基金?

4.計劃在明年初為產業2進行裝修,裝修預算是5萬令吉,可行嗎?

答:李智泰說,針對HW提出的第一道問題,我們先來看HW還未有孩子的現金流量,嚴格來說相當舒適,因為兩人結合起來的收入相當高,而且開銷也掌控得不錯。(看表1)每個月,他們擁有大約4500令吉的現金盈餘,假設他們在接下來的3年內擁有小孩,估計負擔每名孩子的每月費用是1000令吉,他們仍可以享有目前的生活質量。

不過,有第一名小孩後,他們每月的盈餘將減至3500令吉,在第二名小孩到來後,每月的盈餘進一步減至2500令吉。

雖然現金流量依然不錯,不過,我們還是要謹慎看待生活開銷,當家庭成員增加後,日常及其他開銷項目將相應增加,這將削弱HW的現金流轉,雖然在同樣時段的收入也將相應提高。

收入追不上通膨壓力

另外,HW要意識到的是,其他一些額外現金支出的項目包括:保險費增加、為孩子的教育增加儲蓄與投資,由於兩人都工作,不排除聘請傭人照顧小孩的開銷,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,照顧孩子的費用是一筆不小的支出。

來到第二道關於有哪些投資策略,以便在退休時達到財務自主的問題,李智泰說,從(表2)可以看出,丈夫在55歲退休、假設活到80歲,減去通膨後的回酬率為2.5%(投資回酬7.5%-通膨5%),繼續目前的生活方式與開銷,需要257萬2757令吉。

不過,丈夫的公積金儲蓄,在這段期間,將增至98萬零742令吉,這意味丈夫在55歲退休後,不可能維持現有的生活方式,因為收入基礎不高,無法追上通膨的壓力,現年32歲的他,公積金儲蓄只有2萬6500令吉,假設公積金每年支付5%利息,在接下來的23年,就是他55歲的時候,很難應付龐大的生活開銷。

再來看(表2)妻子的收支項目,她希望在40歲退休,以同樣的計算法,她需要163萬零256令吉,供接下來40年退休生涯的開銷。

妻子40歲退休收入損失大

在她於40歲退休時,她的公積金儲蓄只增長至47萬3137令吉,這表示在她退休時,不可能維持現有的生活方式,她計劃在40歲退休過早了一些,因為她的公積金儲蓄將因此中斷,這將影響退休後收入與儲蓄的增長。

她每月收入8500令吉,屬於高收入者,到了40歲可能不只這個數目,如果失去這筆收入未免可惜,假設不選擇在40歲退休,繼續有工作收入,也許可以對家庭的財務規劃有很大的幫助。

而且,她只能在滿50歲的時候才可以提取公積金戶頭2的存款,其餘的需在55歲才可以提出來。

這裡提供HW一些建議供參考:妻子應該繼續工作,其偏高的收入與公積金繳納款,對家庭的財務狀況有很大的幫助。

HW應該採用每月的儲蓄開始投資,為退休生活、孩子還未到來時做好準備,可以定期進行,採用平均成本投資守則,每個月在單位信託投資,如果需要這方面的意見,可以請教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。

李智泰說,我們可以採用預算方式管理開銷,在開始的時候形勢看來不錯,可是如果沒有規劃好,形勢也可能變質,當孩子到來時,開銷就會增加。’

暫時擱置裝修

關於動用5萬令吉進行產業裝修,其實可以延後進行,直到財務狀況更理想,5萬令吉可以用在退休或孩子教育的投資。

至於第3道問題,如果將孩子送到本地大學深造,如何規劃孩子的教育,(表3)列出在本地大學與海外大學深造所需的教育費。

假設在接下來3年及5年,擁有2名年齡分別是1歲及3歲的小孩,預測他們所需的教育費是87萬2000零3令吉(海外)及43萬6000零1令吉(本地)。

關鍵是,他們怎樣進行孩子教育費的規劃?雖然在本地大學深造,43萬6000零1令吉的費用也相當高,當第一名孩子到來時,假設丈夫是35歲,在孩子18歲,他已經53歲,第二名孩子長大18歲時,丈夫已經55歲。

假如丈夫本身的退休資金不足夠,又如何融資孩子的教育經費?是否要動用退休儲蓄,通常不容易作出決定,希望HW不會面對這樣的問題。

投資單位信託作交易基金

儘管孩子還未到來,也可以為孩子的教育進行投資,每月在一些不錯的單位信託進行投資,採用平均成本投資守則進行,在孩子到來時,可以投保“投資聯結保險”,做為儲蓄與保障,這主要是多元化投資,為共同目標努力。

在收入增加時,加額投資,以便投資可以迅速增長、應付通膨壓力,在必要時,可以請教專業財務規劃師,聽取他們的意見與建議,這樣可以擁有一個更全面與完善的財務規劃書。

表1

表2

表3

星洲日報/投資致富‧財富問診室‧2010.02.01

巴比倫首富‧7招教你做有錢人

2010-01-25 11:54

要致富,先要從基礎的理財智慧著手。《巴比倫巨富――給你的12黃金定律》一書的故事背景為古代的巴比倫,透過巨富傳授脫貧之道,讓讀者看故事學理財。

故事講述巴比倫的國王發現,只有少數懂得如何獲取財富的人壟斷了財富,而一般國民都缺乏有關知識。為了令巴比倫成為世上最富裕的城市,國王找來巴比倫最富有的人阿卡特,向100位老師傳授7個致富方法,再讓那些老師把知識進一步傳授給其他人。

方法1:持續儲蓄

阿卡特指出,任何人只要持續地將收入的十分之一用作儲蓄,並作出聰明的投資,就肯定可以創造出一筆可觀的資產。

不過,阿卡特亦指出:“把儲起的資金投資在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上,或強行作出不賺錢的投資,又或過份自信於自己的粗淺經驗,黃金就會棄人遠去。”

方法2:勿亂花費

阿卡特說:“不要把‘必要花費’和‘慾望’混為一每個人都有很多收入無法滿足的慾望,因此我們需要仔細想一想日常生活習慣中,有哪些自以為是理所當然的花費其實是可以減省的,從而把支出控制在收入的十分之九之內。

方法3:投資賺錢

阿卡特認為,“擁有一個裝滿黃金的錢包會讓人愉快,但它不會替你賺錢。”

讓儲起來的錢為自己賺錢,才可以建立真正的財富。

方法4:安全投資

“每個擁有黃金的人,總會被眾多機會所誘惑,而這些機會看起來都似乎會讓人賺大錢。”

阿卡特認為,明智投資的第一原則就是安全,確保在安全的情況下如期收回所投資的財富,並要在能夠獲得合理利潤的情況下投資。

方法5:購買房子

阿卡特建議擁有財富的人購買自己的房子,因為擁有房子可大大減低租金開銷,讓收入用在享受生活和滿足慾望上。

方法6:未雨綢繆

人人都應該在賺錢能力逐漸減少前,準備好一些足以備用多年的投資或存款,為日後不再年輕,或因離世而無法再照顧家人作好準備。

阿卡特說:“有些人可能會購買房屋和土地……當你出租或變賣,所得的就可以達到確保未來收入這目的。”

阿卡特又預期,有朝一日有智慧的人會想出一套保障死者家屬的計劃,人們會定期支付一筆小額款項,而這些錢會累積成一筆可觀的金額給申請人家屬。相信阿卡特所指的,就是保險這現代發明。

方法7:提昇技能

阿卡特表示:“隨著智慧的增長,我們賺得更多。一個人如果對於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,他自然會得到豐富的回報。”

要擺脫貧窮的最後一個方法,就是培養自己的能力,令自己變得更有智慧及更有技能。

星洲日報/投資致富‧財富教室‧2010.01.25

Thursday, January 7, 2010

女性理財七大致命傷

在現代社會,你是一個美女、才女還不夠,想做一個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,你還得是一個財女――高財商的女性。你不僅要懂得賺錢,還要懂得理財,學會投資,為自己計劃一個安全美好的未來。

從現在開始,你就要消除自己對理財的誤會,把自己修煉成一個新財女。

誤會1:“我不是理財那塊料”

不少女性對自己沒信心,對理財心存恐懼。身為e時代的女性,不但在經濟能力上不輸男性,在理財上也可以迎頭趕上。只要肯多花一些心思,建立在理財上的信心,你會在理財領域上表現得比男性更好。

誤會2:“我現在還年輕,還用不著理財”

女性在理財上所犯的最大錯誤,就是到了不得不做的地步,才去面對理財的問題。

一般而言,女性的平均薪水比男性低。即使有退休金可領,因為職位多低於男同事,她們可領取的金額也會比男性少。因此,女性必須將理財的工作視為生活的一部份,積極追求財富的增長,才能讓自己享受優質的生活。

誤會3:“我只把錢存在銀行”

有調查顯示,一般女性最常使用的投資工具是儲蓄和保險。這樣的投資習性可看出女性尋求資金的安全感,卻可能忽略了“通貨膨脹”這個無形殺手,不僅可能將利息吃掉,長期下來可能連老本都不保。

誤會4:“會員卡消費節省開支”

女人對各種會員卡、打折卡可謂情有獨鍾。許多情況下用卡消費確實省錢,但有些時候用卡不但不能省錢,還會適得其反。有的商家規定消費必須達到一定數額後才能取得會員資格,如果單單是為了辦卡而突擊消費的話,就不一定省錢了;還有一些美容的會員卡,以超低價吸引你繳足年費,可事後要麼服務打了折扣,要麼乾脆人去樓空,讓你的會員卡變成廢紙一張。

誤會5:“能掙錢不如嫁個好老公”

有的女性把未來寄托於找個有錢老公,卻忽視了個人創造、積累財富能力的提高;有的則凡事依賴老公,認為養家是男人天經地義的事情,自己只要管好家就行了。

不要通過婚姻來解決自己的目前經濟狀況,因為不穩定的婚姻,不僅使你失去金錢,還將使你失去愛。

誤會6:“隨大流避免理財損失”

大多數女性常常跟隨親朋好友進行相同的投資,卻忽視了自己的財務需求,往往不適當的理財模式,反而造成財務危機。

誤會7:“我總愛血拼,根本攢不到錢”

女性大都有購物的嗜好與衝動,這是導致許多女性個人理財失敗的重要原因。

如何控制購買慾?首先,在選購東西的時候,要慎重考慮自己目前是否真的需要這件東西,哪怕它十分優惠;其次,身上不帶過多的現金是控制隨意花錢的好方法。

理財需持之以恆,適當調整自己的消費習慣,完全可以將自己的錢財打理得井井有條。

星洲日報/投資致富‧財富教室‧2010.01.04

Thursday, December 3, 2009

薪水無餘額如何儲蓄?

2009-02-14 20:54


讀者鍾小姐今年21歲,單身,與家人同住,每月收入1900令吉。

目前,她每月的薪水需扣除支出項目分別是:

1.家用600
2..公積金209
3社險9.25
4.儲蓄保險400(大馬銀行)

100(馬來亞銀行)

兩份保險都是今年開始供期、為期10年
醫藥保險1,124/
其他開銷300
信託基金100(大眾銀行)
資產
信託基金1600
現金
單位:零吉

以下是她提出的問題:

1.你是否認為手上無現金是很糟的事?工作了兩年多,前陣子收入比較少,加上要付學費,因此,一直以來都無法儲蓄。

2.2008年初,有了穩定的收入後,便購買了儲蓄保險和信託基金,以強迫自己儲蓄,目標是希望在2年內,能存有1萬5000令吉的現金,但卻不動用到在單位信託的投資,可能嗎?

:CTLA財務規劃公司董事經理李智泰說,當市況欠佳、形勢嚴峻時,財務顧問的工作會比較多,更多的投資者覺得沒有保障,需要獲取更多的諮詢與建議。

鍾小姐面對的並非財務規劃、而是管理、預算現金流轉的問題,因為她的目標是在2年內能有1萬5000令吉的儲蓄,這相等於每個月要儲蓄625令吉,以她每月薪金1900令吉,加上扣除多項開銷,要在2年內儲蓄1萬5000令吉,那是不可能的事。

以下是她的收與支數據:

收入
現金流量1900
扣除現金外流
公積金209
家用600
保險A+B500
醫藥保險94
其他開銷300
總共1703
剩餘197
單位:令吉

李智泰說,即使不將社險9.25令吉算在內,鍾小姐每月欲儲蓄625令吉,不足的數目是428令吉,假如鍾小姐決心每月能儲蓄625令吉,她必須做出一些犧牲,可是,從來信提供的現金流轉數據,她可能不容易進行調整。

我們能設定一個儲蓄目標是好的,不過,假如目前不能達到,可以選擇在較後落實,而不是急於在短期內達到目標。'

另外,假如鍾小姐要有更多儲蓄,她或許可以採納以下建議:

*找一份工資較高的工作、或者兼職,以輔助目前的收入。

*準備一個財務預算表,以確保她不會超支,同時,儘量控制開銷,只在必須品花費。

*鍾小姐已經開始投資一些單位信託,應該持續下去,假以時日,這項投資價值將逐漸累積成較大數目。

星洲日報/財富廣場/財富問診室‧2009.02.14

月入3000令吉不好過

數據來看,近期大馬已經陷入“通貨緊縮”的格局;但現實生活中,你可能完全感受不到“物價下跌”的氛圍,只覺得錢越來越不夠用。

數字顯示,大馬經濟已經開始放晴,前路漸趨明亮;但現實生活中,你我可能仍在為生活苦苦拼搏,只覺得擔子一天比一天沉重。

究竟應該如何才能發揮本身有限的力量,打破這生活窘境呢?本期《財焦點》為你廣泛搜羅好貼士,尤其是衣食住行,達到最大的“錢財效益”,讓你不用天天在憋氣!

談到這則趣怪的電郵,裡頭卻實實在在地計算我們每個月的生活花費。坦白說,3000令吉根本不足以應付每月的基本開銷,更何況是一些額外性的開銷,如買電器、家具,又或者是應對突發性狀況,如入院費等。

如果你還是不相信,就儘管算給你看!以一個普通家庭作為計算單位,一對夫妻育有一子一女,全家收入僅靠父親的微薄收入,一家四口每月的“拘謹”開銷如下:首先,每月水電費100令吉(不包括冷氣、熱水器及各種家庭影像音響);電話費100令吉;原先計劃家庭伙食開銷為775令吉,不過若每人一天三餐都吃掉25令吉,那一個家庭怎麼辦?平常工作吃飯及喝下午茶又花費155令吉,但一天只能花5令吉,請問可以吃到些甚麼呢?

汽車方面,一輛國產車貸款分7年攤還,每月供款就達400令吉,加上300令吉汽油費,包括載送孩子上下學,別忘了遇到塞車時汽車更耗油。

之後少不了就是長達30年的房屋供期,每個月須償還750令吉,30年的“漫漫長路”,看來就算退休也要繼續工作,不然怎麼也還不清!而為了得到保障,保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,全家人保險費加起來竟高達650令吉。

此外,隨孩子慢慢長大,秉持“再窮也不能窮教育”的理念下,現代人肯定要讓孩子上補習班,就當作80令吉補習費,不過真的有這麼便宜嗎?確實很令人懷疑。至於給孩子去學校用的零用錢僅有20令吉,也就是說一天只有1令吉的零用錢,能吃些甚麼呢?單單吃麵包嗎?學費30令吉,學校課本作業及雜費100令吉,夠嗎?

如果家中的小孩還小,奶粉錢至少要花50令吉,且不能含有頂級的DHA、BHA、PHA成份的啊,原因是很貴!

而家中其他日常用品,包括柴米油鹽、廁紙及沐浴乳等也需花上100令吉。

簡直“入不敷出”

算到這裡,要強調的是,家裡是不能裝Astro,不能買光碟和唱片、不能上網;出外不能看電影,不能去吃肯德基和麥當勞,週末不能去公園玩,因為汽油很貴!

也不能和爺爺奶奶“煲電話粥”呀!

先讓我們拿出計算機來算一下,根本就超出我們的薪水了!總額已達3610令吉了!問題是還有公積金和所得稅還沒扣咧!

以這樣入不敷出的況,請問我們可在這個社會生存嗎?月薪3000令吉養得起家人嗎?大馬又有多少人平均收入仍未達到3000令吉的呢?

一家四口每月“拘謹”開銷

水電費100令吉(沒有冷氣、音鄉影像系統、熱水器,可以嗎?)

電話費100令吉

一家人的伙食費775令吉(一天三餐25令吉,那4個人呢?)

父親工作時的喝茶費155令吉(也就是說一天5令吉,請問5令吉能吃些甚麼呢?)

供車400令吉(國產車,分7年攤還)

汽油(生活在城市中還要面臨交通阻塞)300令吉(還要去上班、載孩子上學)

保險650令吉(孩子、妻子及本身)

供屋750令吉(廉價屋供期達30年,連退休後還要出來工作還房貸!)

補習80令吉(有那麼便宜嗎?)

孩子在學校的零用錢20令吉(一天1令吉,吃麵包嗎?)

學校收費30令吉(足夠嗎?)

課本及作業100令吉(在學校要付的費用還真多!)

小孩喝的奶粉50令吉(不可含有DHA、BHA、PHA,原因是很昂貴)

日用品100令吉(沐浴乳、白米、醬料、廁紙等)

等等,一切計算要停了……因此不能享有Astro、電影、光碟、唱片、上網、肯德基、麥當勞,週末也不能出遊(汽油昂貴),更不能跟爺爺奶奶聊電話

衣:買衣3大忌

購買衣服時,最忌諱就是觸碰消費盲點,然而甚麼是消費盲點呢?其實就是一些衝動性購買,以為買到就賺到,實際上卻是買了會後悔的消費。通常我們會遇到以下幾種情況:

1.季節或節慶:

像是每年12月到農曆新年期間,由於手上的資金充裕(特別是加上花紅),及店面的強力廣告宣傳,如果定力不夠,逛著逛著很容易就買到非預期中需要的物品。

2.受心情影響:

有些人心情不好或壓力大的時候是用吃來發泄,有些人則是選擇用“血拼”的方式來舒解,這時候很容易不管三七二十一而失控。

3.降價大促銷:

店面的促銷廣告無孔不入,如果到了現場,更容易因為看到“降價折扣”而多買了一些東西。試想想自己是否曾經歷這種情形:原本只是要買些日用品,可是由於那裡的價格比較低,結果在付賬時,往往買了一堆不在清單內的用品或食品。原本抱著低價促銷的心情想去“撿便宜貨”,沒想到最後反而花大錢!

所以,在收入縮水的非常時期,儘量多逛幾家店,找出適合自己且價格實惠的服裝,“尋找”買一件名牌的價錢,足夠買下一整套非名牌、但也很漂亮的上班服,並帶來更擴的搭配空間。在此要提醒非名牌不買的人,記得把錢花在每年都可用的單品上,千萬不要買特殊顏色和太過花俏的服飾配件,否則一年也穿不到一次。

同時,以前不屑一顧的折扣券,在經濟不景時也可省下不少錢,千萬別小看哦!

若你花錢純粹發泄情緒或尋找血拼替代品,那大可找知心好友談心,或到戶外走走,欣賞大自然等。這不僅能獲得真正的舒解,還能有益身心,也不會因一時的盲目消費而造成日後更大的壓力。

其他的“貼心”秘方還有:

1.把家中用不到的東西拿去網絡上跟別人交換,先去交換,不要缺甚麼馬上就去買,要知道買新的很花錢。

2.家中的資源回收是可以賣錢的,包括報紙、鐵或鋁罐。

食:“粗茶淡飯”也不

民以食為天,餐廳越開越多,卻越來越貴,你有沒有在享受各式各樣的餐廳帶來的美食快感時,一想到每個月花在吃上面的開銷很驚人就很頭痛!

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早午晚三餐是必要的體力來源,而早餐更要秉持“吃得好”的理念。不妨選擇麵包(買包裝式)配牛奶(沖泡牛奶),只不過花上1令吉,有營養又省錢。

午餐當然就要“吃得飽”,選擇吃雜飯是不錯的選擇,菜色選擇多又不會太貴。一般介於3至4令吉(建議選擇平價菜色),最重要是可以醫飽肚子(因為飯的份量可“跟隨”你的食量,而且還有免費湯或茶,不須另點飲料)。

再來,在晚餐“吃得少”的前提下,不妨選擇清淡的食物,建議上班族嘗試親自下廚。

當我們習慣了清淡的食物,哪怕只是燙青菜,也覺得很美味。若一餐吃不完,甚至隔天可以當作便當帶去上班,或可用作下一餐,關鍵僅在於你的創意性,看能否變化一下。

到了週末(意味著工作一週後),當然可“獎賞”自己一番,吃一些稍微昂貴的食物“放縱”一下,不過還是可以選擇超值套餐,包括附送飲料、湯及甜品等。

省錢好辦法

購物一定要有計劃,因為這是節約的經典策略,購物無計劃就等於給存款“判死刑”,因此每個月應依據家中的需要制定詳細及合理的購物計劃,寫在購物清單上,以求購物時心裡有數。

隨身攜帶計算機,將購物筐內的物品計算一次,若超出預算,可“剔除”那些不必要的物品。

實用的日用品和食品不是值得珍藏的書籍,千萬不要被那些“花花綠綠”的包裝所迷惑,因為精裝比簡裝的東西要貴許多,因此在購物時,注意力應放在你想購買的東西,而不是在附贈物品上。

經常把眼光投向超市貨架的底層部份,商家喜歡將比較貴的商品擺放在與人們眼睛平行的位置。

建議每個月最好只購物一次,因為逛得多一定會買得多,買得多就等於花得多。

如果外出聚餐時有剩下食物,記得要打包不要浪費,回家料理一下,又是一道菜或是變成便當料理。

去“別人家”搭伙食(如媽媽家或婆婆家),也是省錢之道。

住:裝修策劃“要有譜”

精心的策劃和完美的設計是省錢的首部曲。

當你有了新居,首要念頭就是開始想像如何策劃,須斟酌哪些是裝修重點?如何佈置?怎樣投資?儘量以“最省錢”方式去設計“最美好”的。

無論是親自策劃,或是請專業公司操刀,省錢守則才是最重要的。完整和統一的設計,可以把浪費降到最低。若沒有設計或僅有簡單設計,抱著邊做邊改、心中無數的態度,那肯定很難省錢。

在裝修的過程中,不妨採用“畫龍點睛”的方法。在重點裝修的地方,可選用高檔材料及精細的做工,其他部份的裝修則採用簡潔及明快的手法,以簡單化為主。

至於家電方面,節省能源的方法也多不勝數。以電視為例,很多人因貪圖方便,看完電視后用遙控器關掉就認為“萬事大吉”,殊不知電視僅處於待機狀態,仍要耗費不少電能。

電腦省電方法

電腦都具有綠色節電功能,可設置休眠等待時間。

若只是短時間使用電腦或只用來聽音樂,不妨將顯示器的亮度調到最暗或干脆關閉。

打印機在使用時才打開,用完及時關閉。

機器要經常保養,注意防潮及防塵,機器積塵過多將影響散熱,顯示器屏幕積塵也會影響亮度。因此,保持環境清潔,定期清除機內灰塵,擦拭屏幕,既可節電又能延長電腦的使用壽命。

空調往往是家中耗電量最大的電器

應細心調節室溫,溫度不應調至過度低。

定期清掃濾清器,灰塵會堵塞濾清器網眼,並降低冷暖氣效果。

空調不用時,應養成隨手關掉電源的習慣;開啟時,應儘量少開門窗,可減少房內外熱交換,利於省電。

配合電扇使用,將室內冷空氣加速循環,達到較佳的冷氣效果。

使用空調的睡眠功能,可起20%節電效果。

行:搭公共交通買月票較划算

以往我們常常會想,搭公共交通肯定會比本身駕車來得划算及便宜,不過以雪隆一帶為例,漸漸主導市場的Rapid KL巴士公司從9月起漲價,導致收費變相提高一倍。

不過,這間公司卻推出特別月票制度,以減輕消費者在巴士日票換成單程票後的負擔,並提供高達50%的折扣。所以還是建議仰賴巴士及輕快鐵的上班族購買這類月票,年終至少可以省下不少錢。

令人感到欣喜的是,持有新月票的人士,其配偶及4名15歲以下的孩子,可以在週末及公假享有免費乘坐的優惠,看來一家大小還能在不用繳付交通費的情況外出,減輕不少負擔。

駕者人士省油秘岌

對於出門絕離不開開車的人士也不用擔心,普通轎車總是有一些省錢的方法,這些省油秘笈包括:

汽車行駛過程中,要特別注意水溫表,正常的水溫應保持在攝氏80至90度之間,如果過高或不足都會耗油。

時常檢查輪胎的氣壓,保持在最佳狀態,若氣壓不足則會增加耗油量。

不隨意更換輪胎的大小,輪胎越寬,車輪阻力越大,燃油消耗量就越多。

不要熱身過度,有些車主喜歡在早上開車前,先熱身再上路,但熱身太久會更耗油,不妨先讓車慢慢行駛一兩千米來達到熱身效果。

不要超速,對一般汽車而言,維持在80公里是最省油的,有調查發現,時速每增加1公里,耗油量則增加0.5%。

開源

投資錢滾錢

可是,若你實在很想花錢,不妨把錢投資在上課或進修方面,不僅能增強自己的第二專長及職場競爭力,還有可能因為現在的投資,而在未來享受美好的果實。

你常覺得零用錢或薪水不夠嗎?不妨試試以上的方法,每個月只要能多省下10%的花費,半年或一年下來,還可以找個合適的投資目標,說不定可以達致“錢滾錢”,享受聚沙成塔所帶來的豐盈收穫。

兼差小貼示

另外,不論是“一份薪水不夠花”,還是未雨綢繆、替自己及家庭“多存一口糧”,兼職確實已經成為全民爭相做的一件事。不過,想賺“兩份薪”並非輕而易舉就能做到,如果正職是朝九晚五的話,那還比較容易兼差;如果碰上正職已忙得不可開交,勢必無法抽出時間兼職,因此找“高時薪”的兼差工作,才能“開闢”另一薪水“泉源”。

兼差的目的通常有兩種:一是多賺一份薪水,一是為下一份工作鋪路。從錢的角度來說,只要妥善運用兼差外快,可提昇生活品質、累積財富。如果是為下一份工作鋪路,除了考量薪水、時間彈性等客觀條件外,還要評估兼差工作未來的發展性,縱使錢少或者辛苦些,但只要對未來轉職有加分效果,就值得嘗試。

兼職這筆錢等於是本薪之外多出來的一筆財富,可以輕鬆的拿來貼補購屋資金、教育金、創業金及退休金。更重要的是,用你的下班閒時,不僅能賺到有形的金錢,還能賺到更多無形的收穫。

再來,現代上班族相當崇尚的工作形態,即成為SOHO族,其時間運用更為自由,加上SOHO族在某個程度上就等於自己當老闆,掌握本身的資源及發展自己的專業。

全球精打細算度日

不只是大馬感受到這股經濟上的壓迫感,現在全球消費者均在減少開支,如減少外出用餐的次數,開始自己做午飯等。

市場調查公司GfK Roper進行的調查顯示,全球84%的人口因經濟衰退而收緊開支,以美國消費者感受的衝擊最大。

“人們減少開支最多的地方包括外出用餐、外出娛樂、買衣服、度假和在外面買午餐等。”

當被問及如何應對經濟衰退時,多數受訪者表示,他們在購買日常用品時會更加精打細算,及頻密地使用優惠券來省錢。

開源節流事半功倍

開源需要時間與行動力,不見得是馬上就可以達成的目標,節流卻可以在短時間達成任務,若可以雙管齊下確實是最好不過。省下來的錢財,投資於其他更重要的方面,改善生活素質,這就是生活的“大智慧”。緊記“節流”小學問,彰顯大智慧,生活改善就在其間!相信你一定可以辦到,因為人的潛力無窮,我們都要更好的生存方法、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。

星洲日報/投資致富‧財富焦點‧2009.11.30